1. 利用發聲玩具
給孩子玩有聲玩具,讓他辨別並記憶不同及相近的聲音,增強區別和記憶的能力。
2重複告知關鍵字
將環境中有關的人、事、物告訴孩子,同時加重「關鍵字」,並放慢、清楚、並提高語調便於他的模仿。
3多玩發音遊戲
0~1歲的嬰兒有段咕咕期及牙牙學語期,尤其在他心情愉悅時,這時家長就可以和他一起玩,並且模仿他的聲音。也可搭配肢體動作比方說拍手、揮手、點頭,增加他的記憶力。
4.多溝通
常和孩子討論,向他解釋新的字的意義。和他討論家、學校,遊戲中發生的事情。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導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握住要點,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彼此的溝通更順暢。
5把握關鍵期
1歲半到2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及早開始刺激,可預防日後語言障礙的發生。
小技巧
可以利用色板或布書教學,讓寶寶辨別顏色,當他穿著黃色衣服,教他「這是黃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
在戶外你可以這麼做
1戶外教學
戶外的刺激和待在家的情境不同,可以利用出遊機會,一一講解不同事物給他聽。
2應用戶外場景多說短句
孩子有一段兩字句時期,以兩個名詞組成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ㄇㄚㄇㄚ、ㄋㄟㄋㄟ」, 此時大人也應教導孩子兩字句為主的字句,再加入主詞等訓練。在孩子尚未能正確表達前,家長要多製造機會讓他學習發語,也可用唇型小聲提示,引導他發語。
3姿勢要面對孩子
不論在戶外的何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以便他們觀察唇型。家長可以唱兒歌、說故事給他聽,都可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在說故事時,可配合動作或手勢,動作可以誇張以及放大,念到他能聽得懂的句子,可以自行變化或添加。
4玩遊戲
可和孩子多玩戶外的遊戲,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讓孩子學習形容詞、連接詞的應用,以及情緒表達等練習。
5提高興趣
孩子在說話時,千萬別因不耐煩而潑他冷水,否定他的練習,家長應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並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說錯了也不應嘲笑。
小技巧
建議媽媽可以常把寶寶抱著,摸著他的頭說「這是頭」,接著摸著他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父母應避免的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想早點跟孩子講話的心態是可以理解,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
1避免使用錯誤字彙
比方說在引導小孩認識小狗時,應說這是「狗狗」,而非「汪汪」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說法。
2.勿嘲笑孩子
2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嘲笑他,或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
3.耐心引導
孩子在說話表達語意表達不明時,父母千萬不要嚴厲斥責,讓他在學說話過程中失去信心。
4勿太主動給予
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伸手想拿奶瓶,家人會立刻給予他,張凱忻建議家長:「應慢慢引導寶寶,讓他正確表達自己所需,太過積極的給予會讓他失去練習說話的機會。」
寶寶還沒說話 就會交朋友
澳洲查爾斯特大學研究表示,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就已經知道如何製造笑料和結交朋友。6個月至18個月的小孩就會使用成熟但細微的非語言方式交朋友,並逗彼此笑。研究人員表示,「寶寶彼此互動的方法是眼神接觸、各種手勢以及幽默,除非你密切觀察,不然不見得會察覺到。」
寶寶開始說話了
當寶寶開始說話了,家長可以用稍微誇張的表情和聲音鼓勵他,像是「哇,你好棒!」當他發出聲音的時候,也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讓他感到開心,進而能體驗說話的樂趣。
經常逗寶寶笑
有實驗證明,在出生第3天會笑的嬰兒,在6歲時的智商為180。嬰兒常在10 到20天左右學會笑,如果超過半個月以上仍不會笑,父母應當密切觀察,可能之後會有智力落後問題。
如何增加和寶寶互動
1.刺激口腔動作
多訓練寶寶玩唇部的遊戲,比方說可利用吸管吸水或是吹樹葉等,訓練嘴部肌肉。
2.進食就可訓練
家長可以從吃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口腔動作。張凱忻醫師說:「應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就塞奶嘴或是奶瓶,長期吸奶嘴的小孩,因為不常咀嚼,會有口腔發展較慢的情形。」
3.養成閱讀習慣
陪小孩讀故事書,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也可適時教育孩子,每天聽故事書對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讓他潛移默化中中愛上閱讀。
4.鼓勵代替斥責
應多鼓勵小孩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你聽到他說出不合文法的語句時,不要立即糾正他,可以給他一點空間發揮,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
From: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