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管理能力養成3階段
    就像大多數的習慣養成一樣,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和寶寶的發展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年齡,培養的重點及做法也會有所不同!
 
02歲:作息規律最重要!
照顧者主導的時間管理
   有了小寶寶以後,爸比媽咪的生活重心逐漸轉移到孩子身上,殊不知自己其實也是孩子一切生活中大大小小事物的重心。
 
   許明珠園長表示,02歲的嬰幼兒仍處於「他律階段」,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大人為他安排、督促,因此,在這個階段與其說是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倒不如說是爸比媽咪必須管理孩子的時間!
 
    而在此階段,管理的重點莫過於是調整寶寶作息時間的規律性,也就是希望寶寶的吃、喝、拉、撒、睡最好都能有個固定的時間,這樣不但對寶寶的身體好,對爸比媽咪而言也會大大減輕照顧上的負擔,同時亦能讓孩子從小養成作息規律的好習慣。
 
3個月大開始調整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是經由臍帶和胎盤來獲得養份,從來不曾忍受過飢餓的感覺,也沒有等待媽咪餵哺的經驗,此外,在子宮裡也沒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因此,新生兒一開始一定無法適應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及爸比媽咪的作息時間。
 
    新北市汐止忠厚公共托育中心教保組長陳明玉表示,在孩子3個月大之前,照顧方面還是以他們的生理時鐘為基準就好,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用在吃或睡上刻意調整時間,只要注意白天別讓他們睡太久,以免晚上整晚不睡。
 
紀錄寶寶作息時間
   但是,在這段順著孩子需求的時間裡,對於時間管理,爸比媽咪也不是什麼都不做的唷!陳明玉組長指出,在這3個月裡,父母應該對孩子的一切作息(包含吃、喝、拉、撒、睡)做詳細的觀察和紀錄,過一陣子,爸比媽咪將會發現寶寶的生理時鐘隨著生理發展上的成熟而越來越規律,這時,就可以根據記錄,固定在寶寶容易餓的時間餵他,在他想睡的時候哄他入睡,再慢慢做些微的調整,直到能夠與家中原有的作息相配合,逐步形成孩子規律的作息習慣。
 
6個月後是關鍵期
    許明珠園長表示,6個月大以後,孩子的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活動的時間逐漸增加,生活中不再只有吃和睡,還多了遊戲和與外界互動的時間,此時爸比媽咪對孩子作息時間的規律性就要更加留意和堅持,若是孩子沒辦法在這段時間裡維持固定的作息習慣,將來等到12歲再來調整,就要花上更多時間。
 
24歲:帶領孩子認識時間
時間是一段、一段的事情所組成
    隨著孩子能力逐漸增強,再配合先前規律作息的養成,他會漸漸體悟到時間其實是由一段、一段的事情所組成,而且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時間也會跟著流逝。爸比媽咪應該進一步讓孩子知道,即使我們沒有做這些事情,時間還是會過去,白天還是會變成晚上,但是我們就因此少掉一天了,所以應該把握時間,用它們來做好多好多的事情!
 
利用唱數體會時間流逝
    2歲之後,孩子可能已經具備數123…的唱數能力,爸比媽咪可以利用數字的順序,讓孩子體會時間流逝的感覺,例如食物還很燙時,陪著孩子一起從1數到20再開始吃,讓他感受時間如何在唱數的時候經過,事物在這段期間內又產生了什麼變化。
 
練習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事情
    許明珠園長指出,24歲是孩子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可以訓練孩子在預定的時間之內,完成某件他該做的事情,例如:吃飯,爸比媽咪可以事先告訴孩子這頓飯可以吃多久,但別忘了要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像是時鐘長針從6轉到12…等說法,然後督促孩子盡量在這段時間內完成,如此一來,不但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還能將時間的概念帶進過程裡。
 
    不過,陳明玉組長提醒,有些時候假設時間不是那麼緊迫,爸比媽咪也可以配合一下孩子的速度,不一定每次都要催促孩子,畢竟很多事情是急不來的,舉例來說,孩子畫畫的時候,如果時間到了還沒有畫完,爸比媽咪千萬別跟孩子說:「下次要畫快一點知道嗎?」,反而應該思考下次是否給他更充裕的時間創作,或是跟孩子溝通:「我們先畫一半,下次再繼續畫好嗎?」。
 
不肯結束手邊的活動,怎麼辦?
    有時候我們明明已經告訴孩子,看電視只能看半個小時,但是當時間結束,大家必須去吃飯或出門時,孩子卻出現「情境轉換」上的問題,不肯結束手邊正在進行的活動。
 
    許明珠園長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孩子根本不懂「半個小時」的意思,因此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建議爸比媽咪,下次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時,可以在活動結束前5分鐘先提醒孩子,讓他有個緩衝時間,提醒的方式除了口頭預告外,爸比媽咪也可以發揮創意,例如:利用「制約法則」,每次在出門前先播放一段固定的音樂,讓孩子聽到音樂時身體能下意識的「動起來」,此外,也要一邊告訴孩子,停止這項活動之後,待會要做些什麼,有哪些好玩的事情會發生,讓他心理上能夠接受,就不會賴在原地不肯離開了。
 
想要什麼,先等一等!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想要什麼就要馬上得到,如果不給他們,他們可能就會大吵大鬧。許明珠園長認為,2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的時間觀念就只有「現在」,但2歲之後,爸比媽咪應該開始教導孩子「等一下」的概念,這能培養他們的未來感,是奠定時間管理能力的基礎。
 
    但是必須注意,對於越小的孩子,就越不能讓他們等太久,否則他們一定會失去耐性。如果孩子會數數或是看時針、分針了,爸比媽咪應該具體的告訴他們「要等多久」,這也是一個延長孩子耐性的好方法,例如:從1數到20媽咪就好了,或是分針走到12我們就去買冰淇淋。
 
46歲:帶領孩子管理時間
1天開始計劃起
    46歲的孩子,爸比媽咪可以開始協助他們管理自己的時間,例如規劃、安排自己未來的行程。許明珠園長建議,讓孩子先從1天的時間開始規劃起,例如:星期日想要做什麼,但這並不代表可以讓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時間管理還處於「練習階段」,爸比媽咪還是要從旁輔助他們,畢竟,有很多大人都還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們又如何能夠期待如此年幼的孩子可以自己做到?
 
    陳明玉組長也認為,在陪孩子練習管理時間時,爸比媽咪一定要跟孩子討論,可以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聽聽他的理由,並提供適當的引導,假如有需要調整的部分,也要跟他解釋原因,此外,提供孩子自己計劃的時間也要漸進式的增加,不要一下子讓孩子規劃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又因為不可行而全盤推翻他的計畫,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父母尊重,不但會損害其自信心,也會讓他們對管理時間失去了興趣。
 
分辨事情的重要次序
   在前一個階段裡,我們已經帶領孩子體會過時間的流逝感,從4歲起,爸比媽咪應該進一步教導孩子「時間有限」的觀念,以及分辨事情重要順序的能力,因為時間過完了就沒有了,所以培養孩子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判斷,讓他們知道什麼事情一定要馬上先做,什麼事情可以等一下再做,也是時間管理能力重要的一環。
 
    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自身的態度和情緒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較為輕鬆、不重要的小事,爸比媽咪就要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它,相對的,對於較為緊急且重要的大事,爸比媽咪就要比較堅持、嚴肅。最忌諱的是,有些情緒化的家長不論對大事小事都情緒激動,或是某些過於冷靜的家長,對待所有事情都用比較冷漠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無法學會如何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喔!
 
為孩子準備時間工具
     陳明玉組長建議,孩子45歲以後,爸比媽咪可以為他們準備一本專屬的小月曆,讓他們自由的在上面做紀錄,以塗鴉或符號記下自己每天的心情和計畫要做的事情,一開始可以先從他的生日開始標示,因為孩子最關心對自己來說特別的節日,可以用倒數生日的方式吸引孩子使用月曆來認識時間,爸比媽咪也要多和他們互動,看看他們記下哪些東西,詢問並和他們討論,孩子比較容易一直維持這樣的習慣。
 
此外,許明珠園長表示,差不多在孩子5歲以後,爸比媽咪可以提供手錶來增強他們的時間概念,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已經認識很多時間的詞彙了,但是缺乏具體的憑據,例如經常聽到大人說8點要看電視,他會感到很疑惑:「從哪裡可以看得到8點?」,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先提供電子錶,看數字會比看時鐘容易。陳明玉組長提醒爸比媽咪,可以從孩子最喜歡的事物下手,吸引他們注意時間,例如孩子最喜歡看海棉寶寶,就要跟他們強調海棉寶寶是在傍晚6:30分播出,請他們留意自己手錶上的時間。
 
    其實,自然界的景象也是很棒的時間工具,從小,爸比媽咪就可以帶著孩子觀察周遭的環境,太陽出來了就是白天、月亮和星星出現了就是晚上、天氣很熱就是夏天、樹葉紅了就是秋天,只要爸比媽咪多用心,認識時間的工具是無所不在的!
 
讀繪本也可以認識時間!
    這個月,小編也要推薦2本和時間有關的繪本,因為孩子最喜歡聽故事、看故事,爸比媽咪可以藉由故事情節的進展,帶領孩子一同熟悉時間的概念!
 
1.書名:《好餓的毛毛蟲》
作者:艾瑞.卡爾
譯者鄭明進
出版社:上誼
簡介:
一隻剛出生的小毛毛蟲,拖著餓扁的肚皮,一步一步往前爬,鍥而不捨的找東西吃…。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利用打洞的特殊效果,呈現毛毛蟲蛻變為蝴蝶的過程,同時也用其拼貼的特殊圖畫,介紹了10多種食物,和星期天到星期一的名稱,加上紙版書的形式與圓角的設計,成為一本不可多得,能讓幼兒享受多種閱讀樂趣的玩具書。
 
2.書名:《慌張先生》
作者:賴馬
出版社:信誼
簡介:
森林裡的大樹村,在傍晚要上演一齣好戲,動物村民開開心心打扮好自己,然後從家裡出發,準備看戲去。只有慌張先生在家裡睡覺睡到戲快開演了,才慌慌張張的跳下床,一路往劇場直衝,還一邊擔心自己今天要演主角,卻可能遲到了,這可怎麼辦才好。等到慌張先生急急忙忙爬上舞台,才猛然發現,自己的戲,明天才要上演呀…。小讀者可以隨著每一頁的開展,調整時鐘的時針、分針,享受猶如玩具書的操作樂趣,並從觀察11隻動物在不同時間的動作,體會時間的進展所代表的意義。
 
爸比媽咪的備忘錄
從生活中引導孩子
    時間對於5歲以下的幼兒來說,是非常抽象的名詞,爸比媽咪在帶領孩子認識時間的過程裡,必須經常思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和具體的工具來引導孩子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特別是在孩子開始學講話以後,爸比媽咪可以經常將時間的詞彙加入日常對話中,例如:早上起床要喝奶奶、晚上要洗澡澡…等,讓孩子能夠將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時間詞彙做連結,進而真正了解這些詞彙的意涵,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應用的詞彙將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細,爸比媽咪該做的,就是增加他們練習的機會,以便將來能夠正確的應用。
 
以身作則,作孩子的榜樣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模仿對象,爸比媽咪的作息如果本身就不規律,或者做事拖拖拉拉、不守時,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許明珠園長提醒,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裡,最忌諱父母本身因著自己的心情、社交行程而擾亂孩子的作息,例如:心情好或朋友來家裡玩就允許孩子晚睡,如此一來,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必須準時睡覺,有時候卻可以晚睡,爸比媽咪說服孩子規律作息的理由也會變得站不住腳!
 
   不過,陳明玉組長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認為,除了照顧孩子之外,爸比媽咪本身一定還會有一些自己的事情必須處理,為了避免孩子因為想和大人繼續互動而耽誤睡眠時間,建議到了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不妨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哄他們入睡,等孩子睡著之後,再接著進行還沒完成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宥王子的寶貝窩 的頭像
    宥王子的寶貝窩

    宥王子寶貝窩的部落格

    宥王子的寶貝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